1. 啟發科學好奇心
科學科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自然現象,透過提問、討論和探索,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。這不僅是知識的學習,更是啟動孩子思維和創意的起點。
2. 探究為本的學習
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聆聽,而是主動參與。透過 「計劃、實踐、分析、反思」(PDAR) 的探究過程,孩子能學會設計實驗、收集數據,並嘗試提出合理解釋,逐步建立科學探究能力。
3. 生活化的科學
課程緊扣日常生活情境,例如健康與飲食、氣候變化、能源運用等,讓學生明白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,並能學以致用,解決真實問題。
4. 跨學科連繫
科學科結合 數學、資訊科技及工程思維,並配合STEAM教育的發展,讓學生能在專題研習或設計任務中發揮跨學科能力,培養綜合解難的技巧。
5. 關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
學生會接觸生態保育、能源使用、氣候變化等主題,培養他們尊重生命、關愛環境的態度,並建立對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,成為有承擔的公民。
6. 多元化學習體驗
除了課堂學習,學校會安排 戶外考察、專題研習、模型製作、校內外比賽 等活動,讓學生從真實情境中體驗科學,增強學習興趣與動機。
7. 培養科學技能
學生將循序漸進地掌握基本的科學技能:
• 觀察與記錄
• 測量與數據整理
• 分析與推論
• 使用工具與安全操作
這些能力有助學生為未來進一步學習科學打好基礎。
8. 發展共通能力
科學學習不只限於知識,更注重 合作、溝通、批判性思考與創意思維。透過小組實驗、合作設計及展示,學生學會如何分享觀點、尊重他人,並以邏輯和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。
9. 科技與創新應用
課程注重資訊科技的運用,例如利用數碼工具記錄數據、編程控制模型、立體打印設計作品等。學生能在「動手動腦」的過程中,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。
10. 銜接未來學習
課程設計由淺入深,讓低年級學生從簡單觀察與操作入手,高年級逐步進行更完整的探究與工程設計。這不僅為升上中學的科學學習打下穩固基礎,也啟發學生未來投身科研與創科領域的興趣。
小學科學科以「學生為本」為核心,透過探究、實踐與創新,培育孩子的好奇心、科學素養和創造力,為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奠下堅實基礎。